共舞世界華語文學的春天
一一寫在華語文學網上線時刻
陸士清
(復旦大學教授、海外暨臺港華文作家經典讀本主編)
由市作協主辦、主管的華語文學網(www.meganshank.com)上線,是新世紀中國和世界華語文學、文化界值得慶賀的一件盛事。
自1991年4月5日創刊的、全球第一家中文電子周刊《華夏文摘》第4期首發留學生馬奇(少君,原名錢建軍)的小說一一《奮斗與平等》至今,網絡文學流行已20多年了,全世界華語文學網站有百、千、萬個,許多互聯網業巨子和一批商業性網站,也大量選載或連載文學作品,以招引網民閱讀,所以借助網絡發表文學作品(包括詩、散文、小說、極短篇小說)已不是新鮮事了;但是,經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上海作家協會創辦和主管一個大型專業的華語文學網一一華語文學數字出版平臺,在世界華文文學界還是首例。
所謂世界華語(華文)文學,應包含兩個部分:一是中國文學,包括中國大陸和臺、港、澳的華語文學;一是中國以外分播于世界各地區和眾多國家的華語文學,從中國學術界的視角看,即是海外華語文學,或稱(中國以外的)世界華語文學。
中華文明,在古代就光芒四射,外溢海外,歷史上就曾形成過漢字文化圈。漢字曾經是日、朝(韓)、越等國家的文字。那時,這些國家以漢字創作的文學作品,實際上也是古早的華語文學作品。不過我們今天所說的海外華語文學,主要指的是伴隨著中國歷史的巨變、中國人走向世界(移民、留學等)、帶動中華文化外溢、延伸而誕生、發展的百年來的現代海外華語文學。它大體上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一,從華僑(華工)文學到在地國家的文學。如新、馬、泰等國家的華語(華文)文學,在上世紀5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華僑文學。作者身份為華僑,所反映的內容也總牽伴著中國的歷史和社會生活;但在50年代以后,這些作者歸籍于在地國家,抒寫起了在地國家的社會生活,作品的內容和風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二,從區域性現象到世界性現象。上世紀60年代以前海外華語文學作為重要文化景觀,還局限于東南亞地區,60年代,在郁達夫、蘇雪林所寫的留學生文學40年之后,以留美的於梨華、白先勇和留歐的趙淑俠等的留學生文學的出現為標志,海外華語文學向世界延伸。上世紀70年末,中國大陸啟動改革開放,中國內地許多受過良好中文教育的年青人走向世界;臺、港地區許多文化人移民遷居。兩股人流,匯于海外,落地生根,執筆創作,前所未有地壯大了華語文學作家的隊伍。華語文學之花就開遍了全世界。新、馬、泰、菲、印尼、汶萊等東南亞國家地區之外,歐洲的德、法、英、荷、瑞士,北美的美、加,大洋洲的新、澳和東亞的韓、日,都涌現了華語文學作家作品。如今,海外華語文學與母體華語文學匯合成了體量巨大的文學現象,已成為可與世界其他語種文學嫓美的世界性語種文學了。
上海華語文學網在這樣的時代應運而生,意義深遠!
華語文學網將運用網絡等的新技術和新手段,突破時空的籓籬,極大地匯聚優質的文學資源,展示于華語(華文)世界;
華語文學網將提供上網閱讀、下載和購取電子書的平臺,讓包括中國大陸、臺、港、澳和世界各國、各地區的華人社會、華語群體和個人,來分享華語文學和中華文化的盛宴;
華語文學網將在全世界華語群體的閱讀關注下,前所未有地擴大華語(華文)文學和華語作家的影響,尤其是優秀華語作品的影響,它必將極大地鼓勵創作,推動華語文學的發展;
華語文學網立足上海、服務全國、面向全球,它既是華語文學作品發表、展示的平臺,也是中國(包括臺、港、澳地區)和世界各國、各地區不同風格和各有特色的華語文學作品交流的平臺。交流切磋、影響互鑒,必將促進華語文學整體的藝術水準的提高。
正是因為這樣,華語文學網的創建,既得到中國內地廣大作家的支持,也得了臺、港、澳地區和海外華語文學作家的熱情支持。年近九旬的聶華苓女士在接到約請的當天,即電郵回復,應允將她的長篇小說《桑青與桃紅》、《千山外水長流》和長篇自傳性回憶錄全本《三輩子》授予華文文學網;趙淑俠女士在忙完了《賽金花》在紐約義賣活動后,立即將她的《我們的歌》、《落第》、《賽納河畔》空郵上海;施叔青女士在旅俄回美后,也立即示意將內地出版社出版過的簡體字版《香港三部曲》授予華語文學;馬來西亞女作家朵拉在旅途中發來了《聽風的聲音》的書稿;香港實力派作家陶然,不僅將他的長篇小說《一樣的天空》和最具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說集《天外歌聲哼出的淚點》授予華語文學網,而且是臺、港、澳地區和海外華語作家與華語文學網第一個完成授權簽約的作家;揭開傷痕文學潮頭的盧新華、硅谷作家陳謙、荷蘭女作家林湄、加拿大滑鐵盧孔子學院長李彥也是第一批將他們代表作《財富如水》、《愛在無愛的硅谷》、《天望》和《紅浮萍》授予華語文學網;更為感人的是,虹影在接到約請后,經與其他網主協商,將她的已授予他們且正在連載的《饑餓的女兒》和《好兒女花》兩書的電子版權拆分,以非獨家連載授予華語文學網;以《余震》改編電影而走紅的張翎,一氣發來《向北方》、《雁過藻溪》、《羊》等十個她最中意的中篇小說,全部提供給讀者免費閱讀。他們的熱情支持,使我們深受感動和鼓舞!
由于她(他)們的熱情支持,華語文學網上線之初,即可推出臺、港、澳地區和海外華語文學近30部作品。這些作品都是各有特點的上乘之作。聶華苓的《桑青與桃紅》,寫的是大時代里浪子的悲歌,戲劇的結構,寫實中融匯著象征,充滿藝術張力;《千山外水長流》,寄寓著中美文化至鑒的期盼;《三輩子》不僅留下了聶氏家族在時代變遷中的生活剪影,也描述了她的生活歷程和思想歷程,以及她深深的中華文化情結。趙淑俠的《我們的歌》的主人公江嘯風等,擺脫了於梨華《又見棕櫚,又見棕櫚》中牟天磊這類留學生“無根一代”的寂寞,寫出了留學生文學的又一個境界。施叔青的史詩性的《香港三部曲》一一《她名叫蝴蝶》、《遍山洋紫荊》和《寂寞云園》,是她以小說見證香港歷史的力作,融入了豐厚的人文積淀。陶然的長篇《一樣的天空》,反映了香港社會的特點:移民的聚合、商業的競爭、商業語境下愛情的百態,而深藏其下的則是的人性的掙扎和變異。盧新華的政論文學《財富如水》,出版當年就引起文學界的轟動。這是本警世之作,為我們透視了一個人類共同關心的重大課題,如何獲取財富和如何對待財富?給這個時代提供了一種道德方向和倫理精神。陳謙的《愛在無愛的硅谷》長篇小說,透視了美國高科技園區硅谷的種種信息,引領人們進入硅谷白領人士的心靈,窺見這一群時代驕子的內心世界,感受造就科技新潮的精英們真實的情感。林湄的《天望》寫的是歐洲一個莊園主弗來得的傳道生涯及其與中國妻子榮微云的悲歡離合,既描繪出歐洲華人新移民千奇百怪的生活圖景,也展現了歐洲社會百病叢生的現實狀況。李彥的《紅浮萍》原是英文小說,后她再改用母語寫出。通過一個家庭的滄桑,寫出了一個大時代。并在時代的肌理里,燭照了人性的滌蕩和變異。虹影的《饑餓的女兒》,《好兒女花》,是寫給母親和女兒的自傳性小說。寫的是母親和她自已成長的感受。前者成稿于1996年,2013年修改重版,已擁有了三十個國家的讀者。張翎的《空巢》獎得了2006年人民文學獎,《羊》是2003年中國小說學會排行榜的上榜作品。張翎小說的語言溫婉靈動,敘述行云流水,而最大的特點是,那怕平凡的題材,她也能挖出奇事、寫出奇情、奇趣,如《余震》中姐弟的故事,《羊》中的祖孫兩代的美(加)男人與兩個中國女人的故事。朵拉《聽風的聲音》,是蘊涵著文化思考的散文。陳河的小說也是先前刊于《收獲》和《人民文學》的優秀作品??傊?,上線之初推出的臺、港、澳和海外華文文學作品都是佳作,讀者一定能從中分享到美的芬芳。
海外華語文學已有百年歷史,許多優秀作品(包括小說、詩和散文),已成百年經典。這些作品,華語文學網將在獲得授權后陸續推出。
華語文學網將與作者和讀者,共舞世界華語文學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