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得書記
作者:翁長松 | 類別:自選集 | 網友評分: |
專家評分: |

- >> 點擊閱讀
- 已收藏
- 內容簡介
- 作品信息
春去秋來,斗轉星移,我已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了。古人說:“三歲到老,六十難改?!睆男∩畈赜谛闹械膼蹠群玫那閼?,已滲透于我心腦血管的細胞之中,所以至今依然讀書、淘書、藏書、著書樂不思止。伴隨歲月和我的年庚增添和演繹,我的“書友齋”藏書也伴隨歲月而不斷迭起,屢創新高,藏書從千冊升至萬余冊,書柜也從一個升至十個,家里幾乎成了“書巢”。俗話說:“有書真可貴,無事小神仙?!币驗槲ㄓ袝?,能打破空間和時間的禁錮,拓寬靈魂的邊界,鋪展生命的廣度。通過閱讀,一個人可以關心世界并且修煉自我,從而獲得內心的寧靜,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人生該走的方向。讀書是福,躲入書齋,一冊在手,隨心翻閱,任憑思想騰躍,不僅令我感到讀書的快樂,還常使我浮想聯翩,想起曾有過的淘書和購書的愉悅情景,歷歷在目。
《六十年得書記》集中展現了我從少年到青年、從中年到老年六十年來的讀書、淘書、得書、藏書、話書的紀實人生,其中所見所聞和酸甜苦樂,讓我浮想聯翩,津津樂道,難以釋懷,也就有了這冊書。全書共有《憶得書前記》《憶得書中記》《憶得書后記》三輯,計120篇,每篇2000至3000余字,共計30余萬字。每篇文內也配有我的藏書書影或買書、淘書場景照片,其中書影不乏清刻本、民國舊平裝本等稀罕版本書影,融合了圖文并茂的效果,可讓讀者一冊在手增長見識和擴大視野。書中一篇又一篇玲瓏、精致的小文,不僅凝聚著我多年來涂抹有關書的話題心血,也呈現了我自1960年至2020年漫長60年來尋尋覓覓,不辭辛勞,讀書、淘書、藏書的情致和場景。豐富的人生,難免有苦有樂;愛書人淘書藏書,也難免酸甜苦辣。尤其像我們20世紀50年代初出生的人,經歷過1959年的自然災害、“十年文革”的動蕩,從物質到精神飽嘗折磨、煎熬和苦難。這種悲傷的經歷至今想起依然令人觸目驚心、不寒而栗,歷史悲劇絕不可重演。在《與連環畫的緣分》《劫中藏書記》等篇中,我講述了在“文革”中自己被迫失去連環畫的痛苦及在抄家中我又如何巧妙轉移數種藏書躲過一劫的慶幸。如今寫出來既是對自身親歷史的回顧,不忘過去,歷歷在目,回味無窮,也可告知當代年輕人,老一輩讀書人為了有書讀,所曾遭受的磨難和經歷的風險何等沉重,從而珍愛現今來之不易的自由、快樂的讀書年代。
《詩經·十月之交》曰:“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鄙鐣v史的變幻猶如大自然那樣令人震撼,六十年來出版物的發行演繹和變化也是猶如天翻地覆,令人驚詫和震撼。在現在人的眼里,書已不是稀缺物,但在我的青少年時代,書卻實在是稀罕物,也是我最珍愛的精神食糧。事物總是充滿辯證法,因為當年書少或無書讀、無書藏,這樣也導致我格外的珍愛書、珍愛讀書,也促使我更加努力地如饑似渴的閱讀和汲取書中的知識養料,為自己積累寶貴的精神財富,讓自己更上一層樓。閱讀的意義不同尋常。我也常在想我為什么要閱讀呢?大概也是想要獲得知識力量和找到人生前行的方向,也希望成為更好的自己,遇見生命中的靈魂伴侶;又或許只是為了得到一份純粹又自由的閱讀時光僅此而已。事實上當年如果不讀書,我也實在想不出生命的意義。書之于我是靈魂和生存的動力,在我眼里書是黑暗里的光亮,照見自我也照見明天;書是腳下的路徑,帶我越過高山大海。閱讀不一定能完全改變你命運,卻能讓你悄悄成為有知識、有用的人;閱讀也能激發你,不斷去追求和奮發向上,尋得一種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
說到閱讀,讓我不得不聯想起藏書的意義。藏書在我國有著悠久歷史淵源,早在3000多年前周代,我國就出現了私人藏書,到了唐代私人藏書更為普遍,宋代私人藏書之風漸盛,到了明清年代便到了極盛,清末更是涌現出名揚天下的“私人四大藏書家”:山東楊以增的“海源閣”之藏書達20余萬卷,常熟瞿鏞的“鐵琴銅劍樓”藏書達10余萬卷,歸安陸心源的“皕宋樓”藏書達15萬卷,錢塘丁丙的“嘉惠堂”藏書達20萬卷。這樣私人藏書的壯觀,已成歷史也沒有必要重現,因為現今國家圖書館足以為讀者和研究者解決和查閱文獻史料的難題。但對愛書人而言,在自己書齋里收藏必要的、常用的書,甚至稀罕的書也是很有必要的?,F代學者、藏書家唐弢,曾將藏書劃分兩種:一種是為了讀書而藏書,一種是為了藏書而藏書。對真正的愛書人或學者,肯定是為了讀書和研究而藏書的。藏書是在收藏歷史,且書籍所蘊涵的歷史信息,又是最為豐富,也最為明晰準確的,所以藏書的意義,并不僅僅只是收藏多少書籍,更重要的是通過四處搜羅、精心選擇而得到心愛書籍的過程是一種極精致的快樂和享受。所以對真正的愛書人而言,假如只存有書籍而沒有這種收藏過程,那么家里存書再多,甚至有再多珍本善本,也根本談不上藏書,只能說是獲得或是擁有書籍。也就是說,只有當把藏書用來閱讀和研究時,才讓藏書的價值發揮到極致,實現了藏書的真正的意義。同時,對愛書人、藏書人還需要記住的,在選擇買什么書,買多少書,一定要以適合自己閱讀和利用為首要原則。這樣你手中的每本書都是有用的寶貝,讓你得心應手,可汲取最需要的知識營養。長期以來,我也是這樣想、這樣做的。這樣也使有自信、有資格、有能力、有責任來回顧和總結自己的這段愛書的人生,以展現我讀書、買書、藏書60年來的發展軌跡,并成功撰寫完成這本書的任務。這份自信和快樂感,不僅是我的一份精神享受和收獲,同樣也為記錄和展現了我國60年來書籍文化和出版業、書店業崢嶸歲月的滄桑浮沉和發展進步,留下一份可靠的文獻史料。因為在書中,我不僅講述了自己讀書、淘書、藏書的經歷,也描繪了中國書店的正規軍團新華書店、連鎖書店等經營情景,甚至也記錄了那些現今已消失或即將消失的民營書店、舊書店、特價書店、地攤書鋪的變遷故事和情景。
逛書店,尋尋覓覓,關鍵是為了淘得自己喜愛的書。為此,在本書中我也憑自己的親眼目睹和耳聞所記,講述了我的見聞和感觸,其中不乏我得書的多個第一:第一套清版線裝本、第一本民國舊平裝書、第一本簽名本、第一本紅色讀物、第一本工具書、第一本中國通史、第一本傳記作品、第一本武俠小說、第一本盜版本、第一本港版本,等等。這樣不僅理清了我得書的經歷和承前啟后的買書、藏書軌跡,也為讀者們了解和研究我國近60多年來出版讀物和書店的發展軌跡,提供了可靠文獻史料,更為后人撰寫或研究我國近現代出版物及書籍出版發行史,提供了一部足以傳世和惠及后人的參考文獻。
翁長松
2021年5月18日撰寫于書友齋
最后更新日期:2022-09-19